同居男女:难道同居就是性欲的冲动?
新时代的女孩,年轻、活力无限、向往美好生活,本应从恋爱到结婚一帆风顺,可谁想此中变化无限。那好吧,还是先“同居”一段,做做“新同居一代”,可之后又多是悔恨不已,试问女孩是否圆满?
下面是两个新时代女孩在写字楼餐厅里的一段对话:
甲:你们俩还同着(指称同居的流行用语)呢?乙:是啊。甲:什么时候结婚?乙:再说吧,我总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一结婚肯定就得生孩子,可我们俩这点儿钱就够自己花的。再说我觉得他和我都还不够成熟。甲:我也有这种感觉,小姐,你真的搞清楚自己喜欢谁了吗?乙:那不得试试才知道吗?甲:试出来了吗?乙:现在这位还行。甲:那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乙:万一还有比他好的呢!那我就“恨不相逢未嫁时”了。甲:人哪儿有十全十美的。乙:话虽这么说,但总觉得结了婚,人就被束缚住了,成了一种模式,你必须回家做饭,必须生孩子,像我爸我妈这一辈子就忙乎我们俩孩子,挣钱养家,吃没吃好,玩没玩好,太可怜了!甲:你现在和结婚不是差不多吗?乙:那就更不用结婚了。
自90年代起,描写同居生活的影视及歌曲作品日渐流行,从罗大佑的《恋曲1990》到辛晓琪的《味道》,那些对生活及感情细节的描写似乎很容易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试婚和同居现象在各个阶层女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在中产阶层女孩中显然更为普遍一些。一来经济收入达到这个层次,她们有能力获得适合试婚或同居的物质条件,例如住房,即使都没有自己独立居住的房子,至少还可以到外面租房。二来经济上又不像富裕阶层那样,存在着一方依附另一方的关系,需要靠婚姻来稳定这种关系。中产阶层的女孩因为经济各自独立,同居后即使分手,也仍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准。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心理及价值观上的。
这一代女孩新人类自80年代后开始形成,而她们在此前及此后的时间里由于职业的缘故,比大多数中国人更有机会接触多种西方现代思潮,这种接受至少在她们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及未确立自己的文化归属前,几乎是一种不加选择的接受,因为她们太想进步,而对于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人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就代表着先进。一个不知是否能成为例证的例子是,街头的时尚类杂志大部以欧美人的面孔作封面。内页中的时装专辑亦是以西方模特为主。
基于这种心态,新新女孩在希望自己尽快上升时,尽力向西方学习一切她们能学的。婚前对浪漫恋情的充分享受使夹杂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这一代人总是有些踌躇,不知道是要浪漫还是要现实?
一位女演员曾这样描述她的心情:
“大家可能都觉得我们这个圈子里风流韵事不断,男人女人都不懂忠贞和专一,其实是人就向往忠贞的爱情,但我们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都是俊男靓女,一拍戏就是几个月朝夕相处,拍爱情戏又需要演员投入感情,不出问题才不正常呢。但我们没外人想的那么乱,我们也希望能找到自己真爱的和真爱自己的人,只是很难,这个圈里的人不太能彼此信任,因为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儿,圈外的人也觉得我们不太靠得住,所以我们最后要结婚,是到了非结不可而不见得是非君莫属。有点儿可悲。这个圈儿里同居是很容易的,过几个月又换人了,但结婚却很难,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结了不会离,可离婚毕竟不是好玩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