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男女:从集体生活到二人世界的一种过渡
7点,一时间闹钟大作,几种呼机的音乐旋律此起彼伏,4个男女陆续起床占领卫生间、厨房战略要地,一天的新生活从此开始。紧张的15分钟过后,男士准备出门,楼道里响起了女士提醒两个主要劳动力的声音:“下午回来,记得买米!”
以上的生活画面很像台湾电视连续《家有仙妻》的两对夫妇。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因为工作单位都聚集在东城,才合住两居室的几个好朋友而已。虽然我们中间有一对关系暧昧的“两口子”,但我们并不是男女同居一室,而是分成男士寝室、女士寝室,共用大厅。我们把自己归于“无性关系”的群居动物。
像我们这样的群居动物其实并不少见,我们周围就有许多刚毕业面临租房的女士,她们已向男士发出邀请,希望几个熟悉的朋友组合成一个群居家庭。一来男生可以帮助女生防范小偷、不速之客,增加在外租房安全系数。二来大家可以互相照顾,不至于孤家寡人只能形影相吊。三来对于一些情侣,特别是不赞同婚前性行为的情侣们,他们也比较倾向选择群居,这种比孤男寡女合住更有约束力的安全环境。
群居一族能尝到不少甜头。
减轻房租负担。大城市里一套好一点的两居室要近2000元的房价,相对刚起步的大学生微薄的薪水,实在是负担沉重。几个人平摊,虽然仍然心疼,但还能让囊中羞涩的毕业生“苟延残喘”一阵,不至于让房租高位套牢。
买家具可列入长期投资了。4个人租两套房子分居两地,就算养得起房租,买家具也是瞻前顾后的。两口子买一台洗衣机不在一个地方,用起来肯定不方便,买两台不又是资源重复配置了吗?几个人合租买东西,现在用得上,将来自己的小家也用得上,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多好。
在家长面前比较容易说得过去。许多人眼里孤男寡女在一起一定有问题,公司同事指指点点,老爹老妈电话检查。几个好朋友合住彼此信任彼此监督,使“无性合住关系”的维系成为可能。像我们“家”的那两口子,其实早就通过了双方家长的“认证”,两人在一起也没什么早进入二人世界,才选择与人合租的。这种群居方式现在也得到了家长的初步认同。
群居生活比较适合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比较适合对婚姻持保守态度的男女,也适合于对集体生活比较依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十几年的集体生活后,有一部分已习惯把周围人当作自己的史弟姐妹,突然改变生活习惯一个人住,公司里的人情淡漠与大学几个宿舍大串门的强列反差,还是有点吃不消的。群居也是集体生活到二人世界和一种过渡。要与心爱的人从毕业开始就进入整天面对面的共同生活状态,会让大多数女士产生恐惧。今后要几十年每天只看着一个人?会腻吗?况且,两口子住在一起,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会立刻形成明确的夫妻角色定位,而这种角色我们并不想一毕业马上就要。既沐浴在爱河中,又避免了夫妻角色的明确分工,群居不失为“鱼和熊掌兼得”的成功过渡状态。也许有人说这是对婚姻责任的逃避,但它确实能让群居大家庭的成员同时拥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男女共处一室历来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一大忌。吴奇隆与杨采妮演绎的《梁祝》,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住时,英台晚上在床中间放了一碗水,山伯半夜里口渴将水一饮而尽,第二天英台看见水没了就发了慌,以为山伯越界打泼了水。现代一点的,一对青年男女旅游,男的住大厅,女的住卧室,在通往卧室的过道上女的到处设机关,戒备森严,又是扫帚又是图钉。哎,古时男女迫于特殊情形同住一室时,以水设防,如今已派生出各色花样的机关。我们无法回避这个敏感问题,但确实不愿费那么多的心思去设计这些“地雷”“炸弹”,作为成年人;我们希望通过自律保持纯洁,群居生活分成的男士寝室、女士寝室就相当于一个避免冲动的“安全地带”。就像我们经常对别人说的,群居出现“性问题”的概率大于分居两地,小于孤男寡女,那一点点距离就看个人的操守了,这也很大程度决定着这个人适不适合群居。
未来生活方式会不断刷新,群居生活总有一天会散,“人长大了总要分家”。但现在这几人群居动物正幸福地生活着。
群居动物属性:
个人成分:初出大学城的毕业生,外地留在大城市工作的难兄难弟,独生子女一族
生活状态:一穷二白,工资仅够维持生计,油水不多,房租是自己的一块心头肉
人数≥4,至少有3人互相认识。否则生疏朋友合租会觉得个人空间在小情感需求:希望每天工作回家能看见人(像宿舍生活一样);对他人依赖性较大
居家娱乐:喜欢集体出动,大家一起找乐子的好动分子
女士寝室、男士寝室界限分明,无事莫扰
对男士的额外要求:对婚姻持保守态度,不是把群居当作“吃女孩豆腐”的幌子
大家互相包容,男女朋友不能互相包庇
家务分工合一,财务状况明晰
进进出出不能过分喧闹,不要打扰左邻右舍。